追逐五个热门创富趋势,也别忘轻踩刹车
相信指数级增长的未来,自动化机器、更智能芯片、民主化金融、更清洁能源以及外星球商业化。
四位硅谷有影响力的风投家每周一次的“All-In”播客现在已经成为科技界甚至美国政界影响力深远的一个节目。从播客发展出来的“All-In科技峰会”,也一样因为能邀请到科技界一众大佬而成为顶尖业界盛会。从马斯克到谷歌前CEO埃里克-施密特等一线创投家、企业家上台发表对科技前景的看法。
如果你想把握美国乃至世界科技领域的最新发展,而且是最靠近商业化的趋势,那么这个峰会就是你不得不跟随了解的。
结束不久的今年峰会,可以看到科技商业化的5个关键趋势。相关公司成为市场炒作的重点题材。但我们还不能轻蔑地称之为炒作,因为一旦成为现实,就会创造巨额财富。
1,物理AI的腾飞
机器人、汽车及其他物理AI时代已经到来。
AI正在突破屏幕的桎梏,走向现实世界。想想机器人、自动驾驶汽车、无人机,甚至智能眼镜。
亚利桑那州凤凰城已成为自动驾驶出租车的发源地,Alphabet旗下的Waymo在那里运营着一项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目前已完成超过100万次全自动驾驶出行。
在峰会上,这一趋势得到了充分展示。Uber首席执行官谈到了在网约车领域部署自动驾驶汽车的动态;谷歌DeepMind首席执行官重点介绍了AI机器人技术的进步。
传递的信息很明确:AI正在从云端走向现实。从仓库自动化到自动送货无人机,实体AI可能会彻底改变从交通运输到制造业等各个行业。从事物理AI的公司,无论是自动驾驶汽车的领导者,还是专门的机器人公司,还是为这些机器提供“大脑”的芯片制造商,它们的业绩很长一段时间来无法体现出爆炸式增长的态势,但经过多年的炒作,实体AI终将迎来黄金时代,而且规模庞大。
我之前写过多篇文章谈及“物理AI”这个赛道的相关个股,有的已经很快涨了上来,有的还在蓄势待发中。
2025年7月17日《这家稀土矿商,物理AI革命的“铁锹”式投资》
2025年9月8日《物理AI之“眼”,这家芯片公司在等风口》
2025年1月30日《AI泡沫但不在当下|这个“物理AI“股蓄势待发》
2025年10月16日《物理AI的操作系统,或是这家发过讣告的公司》
2024年8月20日《工业机器人腾飞在即,请关注此领域的AWS》
2,推理热潮:AI芯片向边缘计算转型
AI计算即将从训练大规模模型转向推理,即将AI应用于日常工作和生活。迄今为止,人们的注意力一直集中在处理数据以训练AI的巨型数据中心芯片上。
但随着AI模型的构建,下一个阶段是实时高效运行模型:在手机、汽车或智能设备上。像埃克里-施密特和Arm(ARM)首席执行官哈斯(Rene Haas)这样的峰会演讲嘉宾都强调了这一点。哈斯大胆预测,支持设备上推理工作的边缘AI芯片市场最终会超过数据中心AI芯片市场。就连主持人也补充说:“推理的规模可能比训练大100倍。”
如果每个设备都需要神经引擎,像Arm这样的另外一批公司将从中受益。为智能手机、相机和物联网设备打造专用AI加速器的初创公司,或将成为下一波科技明星。
AI芯片热潮不仅没有放缓,反而在不断扩大。我们正在从几台大型AI超级计算机的世界,走向一个微型AI大脑无处不在的世界,在边缘释放着新的潜能。
除了已经显山露水的AMD,也许像高通(QCOM)这样的芯片公司,好时候还在后头。
2024年5月16日《抓紧借AI手机的风口,这个芯片股还算便宜》
3,财富创造的代币化
金融领域最引人入胜、且极具颠覆性的话题是资产代币化。Robinhood(HOOD)首席执行官Vlad Tenev透露,正在研究一种让普通投资者通过发行代币化股票来购买非上市企业的方法。
想象一下,拥有像OpenAI或SpaceX这样的上市前独角兽公司的一部分股份,这些公司通常只有风险投资和大型基金才能投资。Robinhood实际上已经启动了一项试点计划,提供与SpaceX和OpenAI等公司股票挂钩的代币。
这个概念简单却具有革命性:将非上市公司股份代币化并自由交易,可能会使私募市场的巨大价值流向个体投资者。
当然,现在的美股代币并非真正的股权,这也构成了监管风险。但如果代币化能够扫清障碍,最终就会模糊公开市场和私募市场的界限,释放风险投资的流动性,并让散户投资者有机会在类似谷歌和特斯拉上市之前,就抓住它们的增长机遇。
这一趋势是很值得密切关注的,因为它有可能颠覆华尔街,给予投资者新的投资管道。
4,核能与AI的联姻
AI的未来不仅关乎软件和芯片,更关乎能源。训练模型和运行数据中心需要消耗惊人的电力。核能,具体来说是小型模块化反应堆(SMR),势将成为数字化未来的清洁高密度能源。
美国能源部长在峰会上强调了下一代核反应堆在AI繁荣中可能发挥的关键作用。这里的重点并不是需要数十年才能建造的巨型反应堆,而是可以相对快速、安全部署的紧凑型和模块化反应堆。
能源部长强调,虽然天然气在短期内将成为关键的过渡性燃料,但核能才是解决高耗能AI基础设施的长期解决方案。这并非空谈:大型科技公司都已经提前在探索先进的核能方案。国际原子能机构指出,各大企业正积极寻求利用(SMR为其数据中心提供清洁、可靠的全天候电力。
原因显而易见,与太阳能或风能不同,核电站尤其是SMR能够持续供电且不产生碳排放。如果AI真的要重塑经济,它就不能仅仅依靠化石燃料和间歇性能源。这意味着,如今对SMR开发商、核能技术初创企业,甚至铀供应商的投资,在AI时代都可能获得回报。
世界上最令人眼花缭乱的新兴产业正在与最古老、最被误解的能源联姻。
我在刚开专栏的近两年前就重点分析了核能市场的大牛市,以及与AI发展的必然联系,当然也写了一些其他的新能源类别。如果我们能够看清大势而不计较短期得失,相信现在收获已远不止翻倍了。
2024年1月18日《核能股暴涨,居然和AI有关》
2024年4月11日《利用核能风口,保守和进取型的2个铀股》
2024年5月26日《错过了核能,还可上车清洁能源|5只推荐》
2024年10月3日《美国核能迎来新生|冉冉升起的巨头Cameco》
2024年10月27日《核能牛市还年轻,这个ETF让你全面介入》
2025年3月18日《能源座次大调整,太阳能不缺席|First Solar分析》
5,全新太空经济腾飞
此次峰会的焦点不仅局限于地球,太空经济也成为焦点。埃里克-施密特目前参与火箭制造公司Relativity Space的开发,他宣称太空是下一个重要经济体。
马斯克谈到了星链刚获得蜂窝频谱,将宽带直接传输到智能手机。这实际上将卫星星座变成了轨道蜂窝塔。我们正在见证太空科技与电信的融合,例如AST SpaceMobile等公司发射卫星,从轨道上连接普通手机。
对于投资者来说,太空不再是科幻小说。它正在成为一个真正的市场,收入和股价都在飙升。事实上,太空股已经迎来了黄金时代。
小型火箭发射公司Rocket Lab(RKLB)、卫星到手机先驱公司AST SpaceMobile (AST)以及地球成像公司Planet Labs等都是热股。
特别是Planet Labs最新业绩大好,造成股价一周内飙升了40%。这种兴奋源于实实在在的商业机会,卫星图像和政府情报需求的多年期合同。
更广泛的视角是:更低成本的发射(可重复使用的火箭和3D打印发动机),加上对数据和网络连接的无限需求,正在推动一场由私营公司主导的新太空竞赛。这并非1960年代政府主导的太空计划;而是敏捷的初创企业和科技巨头们不断推进的时代。
未来几年,我们会看到“太空版AWS”(在轨道上提供基础设施)、打印高价值材料的太空工厂、无处不在的全球互联网。最后的边疆已经向商业开放,而且正在快速发展。
太空股也是我很早就重点关注的领域,并且像ASTS这样的大牛股是在真正爆发之前就准确判断到了。
2024年7月9日《苹果的杀器是卫星通信不是AI|2个潜在牛股》
2024年12月3日《卫星上网成标配,会跑出最牛太空股》
2025年2月6日《此太空股可能成为月球经济第一股》
2025年8月24日《8个太空股,领先布局AI后又一大趋势》
2025年9月1日《有些太空股飞了,LUNR为啥还不行?》
泡沫是否来了?
晴空万里,却似乎有一丝危险信号。1990年代的互联网泡沫被人不断提起。
当时,甲骨文股价在一年内飙升了600%,然后又跌落谷底。如今又看到了似曾相识的时刻:甲骨文最近单日市值飙升2500亿美元。正如一位华尔街策略师所说:“当我看到市值在一天内如此大幅增长时,我不禁想起1999年。”
从根本上,我们还是可以相信大趋势的力量,AI、数字货币、核能、太空等全新的领域将创造巨大的价值。但历史规律告诉我们,任何一种科技力量都会带来某种程度的泡沫。
所以当人人都认为这场盛宴会继续下去的时候,你确实是应该小心了。可能现在泡沫已现,只是泡沫远没有到破裂的程度。
我们也应该乐见科技股的短期回调或震荡,这是一种挤掉泡沫的健康走势。我的建议是:享受繁荣,但要注意时机。继续投资赢家,但要有策略。
在疯狂上涨时趁势获利了结,准备一些现金以备逢低买入,而不要盲目追高。
科技创新的长期轨迹仍是向上且向右的。只是一路上,请做好迎接几个急转弯。
我一如既往地看好科技范式的转变,一个充满自动化机器、更智能的芯片、更强大的算力、更民主化的金融、更清洁低廉的能源,这样一个更好的未来。
但即使是一路向前,别忘了时刻踩着刹车。时刻复习1999年的教训:树木不会长到天上去,任何繁荣都不会永远不受挑战。只要保持乐观和警惕,我们就能驾驭这股指数级增长的浪潮,并在潮水最终退却时控制好风险。
声明:
所提供信息仅供研究决策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所含原始信息来自网上,由作者分析综合,不能保证准确性和完整性。
文中包含的预测基于对市场状况的多项假设,无法保证实现预期结果。
本文初衷是给予您在选股过程中提供一定的智力支持,但无法代替决策,请保持独立判断。
